社会改革,就是向社会放权,强化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让社会去配置社会资源。
这个战略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它是符合了所谓的动态比较优势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非常重要的理论的。我认为这个是很 大的问题,如果说中国要启动改革的话,其实一个很重要而又被大家忽略的改革就是流通领域的改革。
一直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过度出口的国家 ,可能从现在到未来10年会不断走向正常的贸易国家。1986年8月19日-21日他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又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 富裕。这是农村的年 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开始放缓的原因,这进一步导致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持续上升。那些只做出口的企业留在了沿海地区,面 临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还转移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什么道理 呢?因为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业化程度低,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农业使用的劳动比较多,所以劳动的份额就比较高。
沿海的超高速增长最终带来了支撑增长条件的快速变化,也就是说,比较优势最终发生了 变化。依照这些观点,中国经济已经闯过了无数的十字路口,而这次又重新来到了新的十字街头。土地出让金和财政税收难以满足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为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难题,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城建公司、地方商业银行和城投公司等来调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形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进入专题: 土地财政 城镇化 。两年前地方债务遭遇银行贷款严格限制之后,地方债务转移至银行表外通过城投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形式滚雪球式扩张。平台债务存在相当大的政府隐性担保,隐性债务比显性债务更值得警惕。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一直是一个大难题。
事实上,全球主要国家的地方收入占比都大致等于或者略高于地方支出占比,体现出收支对等的原则,而中国财政收支倒挂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不得不借地生财、造成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所谓政信合作,即信托公司与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合作业务。
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债务风险问题必须改变过去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这是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问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中,抵押土地资产获得贷款收入,是目前地方政府最常用的一种融资方法。随着中国经济转入中速增长、结构性减税、向民生财政转型,政府刚性支出将迅速增加,财政支付压力将进一步凸显。无论是平台贷、城投债,还是各种形式的政信合作,这些现行融资模式都存在融资主体的设立和运作不规范,融资平台缺乏外在约束机制以及还款来源上对土地收入依赖较大等问题。
因此,必须逐渐改变当前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以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支持,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未来必须强化长期投资计划及其资本预算约束机制,推动以支出责任对等为目标的分级财税改革,以及建立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迫在眉睫土地出让金和财政税收难以满足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为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难题,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城建公司、地方商业银行和城投公司等来调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形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近两年由于拆迁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地方政府土地相关收入正在持续下降。
当前迫切要解决的矛盾是,既要保障城镇化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民生等刚性支出,又要避免投资扩张引发的债务扩张。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达1万个左右,预计2013年中长期平台债务到期量是2012年的1.65倍,结合市场配置与投资需求规模,预计今年全年的城投债净供给量为1万亿元,累计发行量将达到1.1万亿元。
除发行债券外,地方政府通过政信合作的方式获取的资金也增长显著。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优质抵押品,获得银行贷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土地出让金收益是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
因此,必须逐渐改变当前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以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支持,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这种融资主体通常是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或实力企业,还款通常会由地方政府或地方人大列入预算,或者直接以地方政府的债权收益权作为融资标的。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地方政府债发行2500亿元,较上年增加500亿元。事实上,全球主要国家的地方收入占比都大致等于或者略高于地方支出占比,体现出收支对等的原则,而中国财政收支倒挂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不得不借地生财、造成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2012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降至27%,其中净收入占比仅为5.9%,加上土地相关税收收入,2012年政府土地相关净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20%,比2010年31.7%的峰值明显下降。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进入专题: 土地财政 城镇化 。
据相关测算,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催生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达30万亿元,根据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1.5427万亿元,地方财政支出总量为11.8927万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差额达到3500亿元。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债务风险问题必须改变过去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这是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问题。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78%稳步下降到2011年52.1%的水平,而地方财政支出从1993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84.8%,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倒挂现象比较严重。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中,抵押土地资产获得贷款收入,是目前地方政府最常用的一种融资方法。
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一直是一个大难题。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累计达6367.9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5.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较上年同期扩大120个百分点。
中长期看,国五条细则的落实将对房地产销售增长构成压制作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当然更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发展投资以及民生投资、巨大的政府投资。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扩张是具有内生性的。无论是平台贷、城投债,还是各种形式的政信合作,这些现行融资模式都存在融资主体的设立和运作不规范,融资平台缺乏外在约束机制以及还款来源上对土地收入依赖较大等问题。
两年前地方债务遭遇银行贷款严格限制之后,地方债务转移至银行表外通过城投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形式滚雪球式扩张。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政府性债务风险已经暴露,但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特别是中国把城镇化作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和长期发展战略,中长期债务压力则更加巨大。
平台债务存在相当大的政府隐性担保,隐性债务比显性债务更值得警惕。所谓政信合作,即信托公司与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合作业务。
过去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投融资模式风险正在积聚。随着中国经济转入中速增长、结构性减税、向民生财政转型,政府刚性支出将迅速增加,财政支付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必须强化长期投资计划及其资本预算约束机制,推动以支出责任对等为目标的分级财税改革,以及建立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迫在眉睫其次,新型城镇化推进将意味着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和资本化,这是破解土地资本要素供给瓶颈的关键,而这也将刺激人力资本要素供给、资金要素供给的增长。近年来,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加强住房保障,并没有实现弱化对房地产的依赖和房地产泡沫软着陆,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杠杆利用和高房价的依赖。更何况,深圳此举在法律上不存在障碍,因为早在2004年,深圳就将整个城市的土地一次性地宣布为国有。
一则,集体土地能否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走主动道路还是被动道路的标志。允许集体土地自由进入市场,则意味着农民可以选择携带土地市场化收益进入城市工作,也可以选择留在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如果实现了人口红利的释放,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将更加细化,第三产业发展和消费增长将水到渠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应的效率也将大大提升。集体土地市场化则巧妙地提供了打破僵局、获得共赢的天然时机。
从目前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模式来看,在建、续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市政设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已经内含了未来土地出让的规模、价格和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地方不会容忍房价下跌。原集体经济组织占用的390平方公里存量土地被低端的、高污染的企业占据,而政府渴求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无地生根,改革是在这样倒逼的背景下展开。